当咱们打开手机应用商店,总能看到各种P2P网贷平台的推广广告。这些宣称"高收益低风险"的平台,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P2P网贷平台的资金主要来源渠道,这里面既有普通老百姓的闲钱,也有金融机构的"暗线"合作,甚至还有平台自己的"家底"。文章将系统梳理六大真实资金来源,重点分析近年兴起的助贷模式转型,最后给投资者提个醒——看清资金来路才能避开雷区。
一、个人出借人资金池
要说P2P平台最传统的资金来源,那必须是千千万万普通投资者。记得2017年那会儿,我有个朋友把买房首付都投进了某头部平台,结果...(这里咱们先按下不表)。根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个人出借人资金占比仍高达62%。这些钱主要通过APP端的理财项目募集,年化收益率普遍在6%-12%之间。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自从2019年监管要求"三降"(降余额、降人数、降店面)之后,很多平台的个人资金就像被扎破的气球。比如某知名平台,高峰期每月能进账20亿个人资金,现在连1个亿都难维持。所以现在还能活着的平台,要么转型做机构资金,要么就是在个人端玩新花样,比如搞"新手标"、"加息券"这些糖衣炮弹。
二、金融机构联合放款
现在业内最吃香的就是机构资金合作。简单说就是平台当"红娘",把银行、信托这些持牌机构介绍给借款人。据我拿到的某平台内部数据,2022年机构资金占比已从三年前的18%飙升到55%。常见的玩法有两种:
• 银行直连模式:平台只做信息中介,资金直接从银行账户流向借款人,典型如微众银行的"微粒贷"
• 联合贷款模式:平台和银行按比例出资,比如某平台与城商行合作三七分成的项目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暗雷。去年某平台暴雷,后来发现他们给金融机构的借款人数据居然有40%是伪造的。所以现在金融机构都学精了,不仅要查平台的合规备案,还要亲自做二次风控。
三、平台自有资金垫付
这个就有点"刀尖舔血"的意思了。有些平台为了吸引投资人,会用注册资本金或者股东借款来做风险准备金。比如前些年某平台宣传的"10亿保障金",其实就是从自家账上划出来的。
但根据银保监会2021年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小贷公司融资杠杆不得超过5倍。这就让很多玩"资金池"的平台现了原形。去年暴雷的某平台,事后查出来他们竟然用风险准备金去炒股,结果遇上熊市直接亏掉3个亿。
四、资产证券化融资
这个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把平台的贷款打包成理财产品再卖出去。比如蚂蚁的"花呗"ABS项目,高峰期一年能发100多期。不过自从2020年《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办法》出台后,要求ABS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4倍,这招就不太灵了。
现在还能玩转这手的,基本都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比如马上消费金融去年就发了12期ABS,利率能做到4.5%左右。但普通P2P平台想发ABS?门都没有!监管早就把这扇门焊死了。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五、风险准备金代偿
这个套路前几年特别流行,平台从每笔借款中抽取1%-3%作为风险备付金。但2017年北京金融局直接叫停了这个做法,理由是容易形成资金池。现在合规的平台都改叫"质保服务专款",其实换汤不换药。
有个真实案例,某平台号称有8亿风险准备金,结果投资人去查银行存管账户,发现实际到账的只有8000万。后来才知道,剩下的钱都被平台拿去投资房地产了。所以说啊,宣传页上的数字看看就好,千万别当真。
六、助贷模式下的资金流转
现在行业里最火的转型方向就是助贷。简单说就是平台不做资金端,只做技术输出。根据零壹财经的报告,头部平台助贷业务占比已超过70%。具体操作分三种:
1. 纯导流模式:给银行APP倒流,按点击收费
2. 风控输出:帮金融机构做贷前审核,收技术服务费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3. 联合建模:和银行共同开发风控模型,利润分成
不过这里的水也很深。某平台去年因为私自截留客户数据,被合作银行告上法庭,索赔金额高达2.3亿。所以现在正规平台都会在合同里写明数据使用范围,就怕踩到红线。
说到最后,咱们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判断平台资金是否靠谱呢?教大家三招:一看资金存管是否在正经银行,二看出借人中有多少机构占比,三看平台有没有持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公告。记住,那些整天吹嘘高收益的平台,往往在资金来路上最见不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