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平台借新还旧贷款是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压力的重要手段,但也伴随着隐性风险。本文从运作逻辑、常见模式、核心风险点、应对策略切入,结合真实案例和政策导向,深入探讨这一贷款类型的实际应用场景。文章重点分析借新还旧贷款如何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同时揭示其可能引发的债务滚雪球效应,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城投平台借新还旧贷款的底层逻辑
说到城投平台的借新还旧,咱们得先明白它的基本逻辑。这类贷款本质上是债务置换——用新贷款替换到期旧债。比如说,某城投公司有笔10亿的贷款快到期了,但账上资金不够偿还,这时候就向银行申请新贷款来还旧债。
这里需要注意,借新还旧不是简单的债务延期。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会重新评估城投平台的还款能力,甚至要求追加抵押物。特别是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监管对这类贷款的审批更严格了,很多项目需要省级财政出具隐性债务认定函才能操作。
二、常见的借新还旧贷款模式
现在市场上主要有三种操作模式,咱们一个个来说:
1. 直接续贷模式:银行在贷款到期前1-3个月启动续贷流程,要求平台公司提供新的项目可研报告。比如某开发区城投用新建产业园项目作由头,其实资金用途还是偿还棚改贷款。
2. 银团贷款置换:针对超10亿的大额债务,多家银行组成银团联合放贷。去年江苏某地级市城投就通过这种方式置换了28亿到期信托融资。
3. 专项债配套贷款: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资本金,撬动银行贷款。这种方式在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期间被大量使用,但要注意专项债不得直接用于还旧债的政策红线。
三、不可忽视的四大风险点
虽然说借新还旧能解燃眉之急,但里面的风险真的不容小觑: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1. 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西南某省会城投近5年累计置换债务超400亿,但资产负债率反而从62%攀升到71%。利息支出吃掉经营性现金流的案例比比皆是。
2. 抵押物估值虚高:用储备土地作抵押的情况最普遍,但很多土地其实尚未完成拆迁平整。去年某股份制银行就因土地评估值虚高被银保监会处罚。
3. 财政承诺函效力存疑:虽然现在明令禁止政府出具担保函,但实际操作中仍有平台公司拿着《资金安排说明》这类变相承诺文件来申请贷款。
4. 政策变动风险:2023年财政部最新要求,12个重点省份不得新增隐债,这直接导致部分在建项目的续贷申请被紧急叫停。
四、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面对这种情况,银行等资金方也在调整策略。根据我们调研的23家银行数据,主流做法包括:
1. 设置双重风控标准:既看平台公司的市场化经营收入占比,又看所在区域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比如某城商行要求,续贷区域必须满足"近三年财政增速不低于5%"的硬指标。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2. 建立分层授信体系:将城投平台分为"红黄绿"三档,绿色档可享受基准利率,红色档则要求增加土地+应收账款双重质押。
3. 创新还款来源设计:有的银行要求将项目周边土地出让金优先划入监管账户。浙江某银行甚至发明了"税收分成质押",把未来片区新增税收的30%作为还款保障。
五、现实中的典型案例剖析
这里说个真实案例大家就明白了。贵州某地级市城投在2021年申请续贷时,银行发现其存量债务中,有近40%的资金实际用于支付工程款而非项目建设。最终的处理方案是:
要求地方政府出具债务化解方案,明确3年内压降负债率至65%以下
将市属燃气公司的特许经营权收益纳入质押范围
贷款期限从5年缩短至3年,且第三年开始每年需偿还本金30%
这个案例反映出,现在金融机构对借新还旧贷款的把控越来越注重实质性风险缓释措施。
六、未来发展趋势预判
结合最近的政策风向,个人觉得接下来会有这些变化: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1. 名单制管理全面铺开:除已知的12个重点省份,更多区域可能被纳入债务风险预警名单。
2. 成本控制成关键:部分区域开始出现银行贷款利率与城投债收益率倒挂的现象,比如云南某平台新发债券利率4.2%,但当地银行贷款利率却要5.8%。
3. 市场化转型加速:像上海城投、合肥建投这些转型较早的平台,已经开始通过混改、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降低对借新还旧的依赖。
总的来说,城投平台借新还旧贷款不会消失,但操作门槛会越来越高。对于从业者来说,既要抓住这个业务机会,更要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避免陷入"接盘侠"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