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P2P网贷行业的关键转折年,随着监管政策收紧,大量平台退出市场,头部平台则加速合规化进程。本文精选当时综合实力较强、用户口碑较好的十大平台,从背景资质、产品利率、风控能力等角度深度分析。文章涵盖陆金所、宜人贷、拍拍贷等真实存在的主流平台,揭示行业真实生态,帮助读者在安全与收益间找到平衡点。
一、行业洗牌下的P2P生存现状
记得2018年那会儿,整个P2P圈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上半年还在热火朝天地搞备案准备,下半年就传出备案延期的消息。根据网贷之家数据,全年停业平台超过600家,但奇怪的是,行业贷款余额反而涨到了1.3万亿。这种"总量增长、数量缩减"的现象,说明资金正在向头部平台集中。不过啊,当时很多投资者可能没意识到,某些看似规模大的平台其实已经埋着雷了。
二、十大平台实力全解析
咱们按当时月成交量、存管情况、信息披露这些硬指标来排个序,重点说说这几个平台:
1. 陆金服(陆金所旗下)
背靠平安集团这棵大树,2011年就成立了。年化收益率6%-8.4%不算高,但胜在资产端质量过硬。主要做企业贷,单笔借款额偏大,不过有平安担保公司做本息保障。可惜后来因为监管要求,逐步退出了P2P业务。
2. 宜人贷
国内首家美股上市的P2P平台(2015年纽交所上市),母公司宜信有十几年信贷经验。他们的借款人分级系统挺有意思,把客户分成ABCD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利率从10%到20%不等。不过高收益对应的D级客户逾期率也确实偏高。
3. 拍拍贷
作为国内最早的纯线上P2P(2007年成立),坚持做个人信用贷。采用"魔镜风控系统",根据大数据给借款人打分。年化利率7%-15%,有个"彩虹计划"的自动投标工具挺受欢迎。不过坏账率公开数据显示在3%左右,算行业中等水平。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4. 人人贷
这家2010年成立的平台,资金存管最早接入民生银行。主推的U享计划年化8.5%左右,底层资产是小额分散的个人信贷。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他们的借款合同里会注明"借款人逾期超过30天即启动代偿",这在当时算比较规范的。
三、这些平台现在怎么样了?
现在回头看2018年的榜单,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比如微贷网(2018年11月纽交所上市),曾经是车贷领域老大,后来因为暴力催收被查;团贷网更是个典型,当年成交量排前五,结果2019年就爆出非法集资,创始人唐军直接进了监狱。
但也有成功转型的案例,像陆金所彻底退出P2P转做财富管理,宜人贷合并了母公司部分业务改名叫宜人金科。这里要提醒大家,查平台背景不能只看表面,有些所谓"上市系"其实只是新三板挂牌,和纽交所、纳斯达克上市完全不是一回事。
四、选平台必须看的三大要素
第一看资金存管,2018年那时已经有规定要求平台必须接入银行存管。但要注意,有些平台只是签了协议,实际上没完全对接。第二看信息披露,在中国互金协会官网能查到各平台的运营数据。第三比较关键的是资产类型,企业贷、车贷、信用贷的风险差异很大。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举个例子,做车贷的平台虽然看似有抵押物,但实际处置车辆时可能遇到暴力拖车等法律风险。而信用贷虽然单笔金额小,但需要强大的大数据风控支撑。当时很多暴雷平台都是因为搞了自融、假标或者大额企业贷。
五、普通人如何避坑?
根据当年踩过雷的投资人经验,总结出这几个避坑指南:
• 年化超过12%的要格外警惕
• 查看借款合同是否一一对应
• 分散投资至少3个以上平台
• 每月查看平台运营报告
• 别被"国资背景""上市系"这些标签迷惑
有个真实案例,2018年6月某号称"央企控股"的平台暴雷,后来发现所谓国资股份其实是通过四层股权结构间接持股,持股比例还不到1%。所以啊,看股东背景要穿透到实际控制人,这个在企查查等工具都能查到。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六、监管政策的关键影响
2018年8月出台的"108条合规检查清单"彻底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其中有三条特别关键:禁止自动投标工具(后来放宽了)、限制个人借款额度(不超过20万)、要求压缩业务规模。这直接导致很多以企业贷为主的平台被迫转型,也是年底出现提现困难潮的重要原因。
还有个容易忽视的点是,当时要求平台必须取得ICP经营许可证和等保三级认证。根据第三方统计,到2018年底同时具备这两项资质的平台不到200家,而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有1000多家,这说明超八成平台其实是不达标的。
总之,2018年的P2P市场就像大浪淘沙,现在回头看这些平台的发展轨迹,对当前投资理财仍然有警示意义。记住,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守住本金比追求收益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