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贷款市场正值互联网信贷爆发期,各类平台通过线上化服务抢占市场。本文详细梳理三年前主流贷款平台类型,包括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和持牌机构产品,分析其特点、利率范围及用户评价,重点解读合规运营、背景实力强的平台,同时提醒警惕高息套路贷,为回顾行业变迁提供真实参考。
一、2020年贷款市场的两大阵营
现在回想起来,2020年那会儿的贷款平台真是五花八门。当时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像蚂蚁借呗、京东金条这种互联网巨头旗下产品,依托电商场景快速放款;另一类则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上化尝试,比如招商银行的闪电贷、平安普惠这些。不过说实话,那时候很多用户根本分不清平台背后是谁在放款,经常把消费金融公司和P2P混为一谈。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当年很多平台都爱打着“日息万五”的广告,换算成年化利率其实接近18%。现在看这个数字可能觉得高,但在三年前还算常见。记得当时监管部门刚开始要求明示年化利率,不少平台还在玩文字游戏,把手续费、服务费拆开来算,这事儿后来被媒体曝光过好几次。
二、头部平台生存现状盘点
咱们具体说说几个大家熟悉的平台吧。先说蚂蚁借呗,那时候还是重庆蚂蚁商城的运营主体,最高20万额度,按日计息确实方便。不过2020年底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后,借呗就逐步并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了,现在看这个调整对用户额度影响挺大的。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再说说360借条,当年靠着“360安全”的招牌迅速铺开市场。他们家的等本等息还款方式引发过争议,比如借1万分12期,每期还1000元,表面看利率12%,实际用IRR计算能达到21%以上。不过现在这类计算方式已经被监管明令要求公示了。
还有微粒贷,作为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当年采用白名单邀请制。很多人为了开通微粒贷,故意在微信钱包里多放钱、多消费,这种操作现在想想挺有意思的。不过它的利率确实比较良心,优质客户能拿到7.2%的年化利率,比信用卡分期还低。
三、已消失的“擦边球”平台
不得不提的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平台类型。比如超利贷,也就是俗称的714高炮(借款周期7天或14天),这类平台在2020年扫黑除恶行动中被大规模取缔。有个叫“闪电借款”的平台,表面看是正常借贷,实际到账要先扣30%手续费,年化利率超过1500%,现在这类平台早就被端掉了。
还有打着“手机回租”名义的现金贷,比如乐回租、机蜜这些APP。用户假装把手机抵押给平台,实际获得贷款,到期后支付高额“租金”赎回手机。这种变相砍头息的操作,随着2021年《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基本已经绝迹。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四、现存平台的合规化转型
当年很多平台现在还能看到,但运作模式已经大变样。比如拍拍贷,2020年时还在做P2P业务,后来转型成助贷平台,现在叫信也科技。再比如宜人贷,三年前主要做个人信贷,现在重点转向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也从24%降到15%-18%区间。
银行系产品变化也挺明显,像招联好期贷这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现在不仅接入了央行征信,还上线了额度冻结、还款宽限期这些功能。有个细节可能大家没注意——三年前很多平台查额度就会上征信,现在多数改成“审批才上征信”,这个改进确实更人性化了。
五、选择贷款平台的三大铁律
结合三年前的教训,给大家总结几个选平台的原则:第一看放款主体,必须是持牌金融机构;第二查利率范围,年化24%是司法保护上限;第三比综合成本,把服务费、保险费这些都算进去。比如2020年某平台宣传月息0.8%,实际加上账户管理费后综合年化达到28%,这种套路现在少多了。
最后提醒下,遇到声称“无视征信”“百分百下款”的平台赶紧跑!三年前这些广告满天飞,结果不是诈骗就是高利贷。现在正规平台都会明确告知贷款资质要求,像度小满金融、马上消费金融这些大平台,审批不通过还会给具体原因提示。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总结来看,2020年的贷款市场就像个试炼场,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平台确实更规范了。不过作为借款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得记住:理性借贷,量入为出永远是第一位的。毕竟再低的利率,借多了都是负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