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友留言说,收到贷款平台发来的"起诉警告",指责存在"骗贷行为",要求立刻还款否则走法律程序。本文结合真实案例,详细分析平台威胁起诉的常见原因、背后法律风险,以及普通人遇到这类问题该如何正确处理。文章重点拆解"被指控骗贷"的核心逻辑,并提供实用应对建议,避免因恐慌陷入更大危机。
一、为什么平台会突然说要起诉你"骗贷"?
先说个真实案例:上个月有个粉丝小张找我咨询,他去年在某网贷平台借了3万块,后来失业导致逾期3个月。结果突然收到平台短信,说他当初填写的公司信息不实,涉嫌"骗取贷款",要求3天内还清本息加罚金共4.8万,否则就向法院提交材料。
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我整理了几个平台发"起诉警告"的核心原因:
1. 基础资料存在明显矛盾:比如填写的月收入5万但社保基数只有5000,或者工作单位查无此人。有个客户甚至闹过笑话——他填的工作单位是"阿里巴巴保洁部",结果平台查到阿里根本没有这个部门。
2. 短期内多平台借贷:某用户3个月内在18个平台借款的记录被大数据风控抓取,系统判定为"以贷养贷"的恶意借贷行为。
3. 恶意逾期超过90天:特别是那种完全不接电话、不协商还款的情况,平台可能用"骗贷"名义施压。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4. 身份信息被冒用:去年有个案例是用户身份证丢失后,被黑中介拿去在7个平台借款,结果所有催收都找上受害者。
二、法律上如何界定"骗贷"?
这里要划重点了!很多催收人员故意混淆概念,其实《刑法》第175条规定的贷款诈骗罪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 主观上存在非法占有目的(比如借钱时就打算不还)
• 客观上虚构重要事实(伪造房产证、银行流水等)
• 金额超过2万元(各地标准略有差异)
举个反例:如果你只是把月薪8000写成1万,但提供了真实的工作证明和社保记录,这种情况顶多是信用瑕疵,根本够不上刑事犯罪。不过要注意,如果被发现伪造公章制作假合同,或者PS银行流水,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三、收到起诉警告后的正确操作步骤
上周遇到个典型案例:李女士被某平台指控骗贷,催收吓唬她说要坐牢,结果她慌乱中签了高额违约金协议。后来我们介入发现,平台本身利率就超过36%,所谓"骗贷"证据也不充分。
正确的应对流程应该是:
1. 先核实平台资质:去银保监会官网查金融牌照,很多网贷平台根本就没放贷资质
2. 要求对方提供证据: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5条,你有权让他们出示"骗贷"的具体证据
3.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电话录音、短信截图都要保存,尤其注意对方是否有暴力催收行为
4. 主动协商还款方案:哪怕暂时还不上,也要表明还款意愿,这能有效降低被起诉概率
5. 寻求专业法律援助:花200块咨询律师,比被吓唬后多还几万块划算得多
四、预防被起诉的三大关键点
根据我们处理过的387起类似案例,总结出这些实用经验:
1. 借款时别耍小聪明
有个客户为了提额,把微信聊天记录里的"月薪3500"改成"月薪3万5",结果被平台大数据抓取到修改痕迹。现在很多平台会交叉验证:比如你填写的单位电话号码,他们会假装客户打电话到前台核实。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2. 逾期别玩失踪
有个极端案例:王先生逾期后换了手机号、搬了家,结果平台直接联系他老家村委会,还往村口公告栏贴催收函。根据《民法典》第672条,故意逃避债务可能被认定存在主观恶意。
3. 警惕"代协商"陷阱
最近冒出很多所谓"法务公司",声称交888元就能帮消除骗贷记录。实际上他们就是拿模板帮你写协商邮件,根本没用!有个客户更惨,把账户密码交给"法务",结果对方卷走了他刚筹到的还款资金。
最后说个重要提醒:如果真收到法院传票(注意不是催收伪造的),务必在15天内提交答辩状。去年有统计显示,网贷起诉案件中,超过60%的被告因为没应诉直接败诉,其实很多案件都存在利率超标、违规催收等问题,完全有机会通过法律途径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