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贷需求激增,各类中介平台诈骗案件频发。本文汇总近两年警方通报的典型诈骗手法,包括假冒银行客服、伪造低息方案、连环收费陷阱等六大套路,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诈骗话术与证据链,帮助借款人识别虚假贷款平台,掌握关键防骗技巧。
一、冒充正规机构身份诈骗
去年深圳警方破获的"鑫融贷"案件中,诈骗团伙直接复制某银行官网设计,连客服号码都做了来电显示伪装。他们以"内部渠道快速放款"为由,要求受害人支付3980元会员费。等受害人转账后,对方就会发送伪造的贷款合同,再以信用评分不足要求缴纳保证金。
这类平台往往具备三个特征:1.网址与正规机构高度相似(比如把ccb改成ccb1)2.要求通过私人账户收款 3.贷款进度查询功能形同虚设。记得某次采访受骗者时,他说到:"对方甚至能准确报出我的征信记录,这才让我放松警惕",其实这是他们通过黑产渠道购买的公民信息。
二、虚假低息贷款诱饵
今年央视曝光的"优易贷"平台就是典型案例。他们在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宣称"月息0.3%无抵押贷款",等借款人提交资料后,系统会自动生成36%的年化利率合同。更离谱的是,有受害者发现合同里还藏着服务费、账户管理费等6项附加费用。
这类诈骗往往抓住两个心理:1.利用借款人比价心理制造虚假低价 2.在合同细则里设置专业术语陷阱。就像杭州张女士遇到的案例,业务员口头承诺的3万元贷款,到账时莫名变成2.2万,对方解释说是"风险准备金",其实压根没有这个收费项目。
三、连环收费陷阱
公安部去年公布的十大网贷诈骗案例中,有个平台的操作堪称"教科书":
1.初审通过收取298元"审核费"
2.放款前要求支付贷款金额3%的"入账验证金"
3.到账时系统提示需购买1980元"还款保险"
4.最后以银行卡异常为由冻结资金,要求缴纳解冻费
整个过程就像打游戏通关,每次缴费后都会出现新关卡。广州有位创业者前后交了7次费用,累计支付2.3万元,结果1分钱贷款都没拿到。这种层层剥皮的方式,比直接诈骗更具迷惑性。
四、AB贷新型诈骗模式
最近半年兴起的一种套路让人防不胜防:骗子先谎称贷款审批通过,然后说因为征信问题需要找担保人。等借款人找来亲友B后,让B申请贷款来"冲流水"。实际上,B才是真正的贷款申请人,等B的贷款到账后,骗子就会卷款跑路。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这类诈骗有三个关键节点需要注意:
• 任何需要第三方参与的贷款流程都要警惕
• 所谓"担保金账户"本质是他人贷款账户
• 骗子会伪造银保监会文件增加可信度
南京某高校教师就因此背上30万元债务,骗子甚至伪造了带公章的"联合放款通知书"。
五、征信修复连环套
针对征信不良人群的诈骗这两年增长最快。骗子常用的剧本是:
1.声称可以内部修复征信(收费500-2000元)
2.伪造央行征信报告骗取信任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3.推荐所谓"特殊渠道贷款"进行二次诈骗
安徽某反诈中心数据显示,这类案件的平均损失金额达1.8万元。有个典型案例是骗子用PS修改了征信报告上的逾期记录,等受害人申请贷款被拒后,又以"修复深度不够"为由继续收费。
六、合同陷阱与暴力催收
有些平台会玩文字游戏,比如:
• 阴阳合同:给借款人看的合同与实际备案合同不同
• 空白合同:关键条款处留白,事后补填不利内容
• 自动续约条款:逾期未还自动续贷产生新利息
更可怕的是后续催收环节,郑州曾查获某催收公司,他们通过修改通话记录伪造暴力催收证据,借此敲诈借款人。有受害者表示:"他们把我P进灵堂照片群发通讯录,根本不敢报警"。
其实识别这类平台有个简单方法——查看合同签订过程。正规贷款必须当面或通过实名认证渠道签署,任何要求下载不明APP签电子合同的都要警惕。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防骗指南与应对策略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网贷防骗手册,要特别注意:
1.核实平台资质: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营业范围
2.拒绝任何贷前收费:正规机构不会收取"验资费""保证金"
3.确认资金流向:贷款必须直接打入本人账户
4.保留沟通证据:电话录音、聊天记录至少保存半年
如果已经遭遇诈骗,要立即做三件事:1.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 2.保存转账凭证和聊天记录 3.到银行申请冻结对方账户。千万别相信"私下解决"的承诺,去年上海就有受害人因此二次被骗。
说到底,贷款诈骗能得手的关键,还是抓住了人们急需用钱的心理。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碰到"无抵押""秒放款""内部渠道"这些关键词时,先深呼吸三次,再查查平台底细,这能避开90%的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