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年轻人在B站刷到贷款广告,甚至看到UP主推荐网贷产品。本文通过梳理公开信息、用户反馈和行业动态,详细分析B站是否真的与贷款平台合作,揭露这类合作背后的商业逻辑、潜在风险及对用户的影响,帮助年轻人看清看似"友好"的借贷推广背后的真相。
一、B站确实存在贷款推广行为
打开B站客户端往下划拉几下,你可能就会在动态流里刷到这样的视频:"学生党也能轻松下款""用XXX平台买手办真香"。根据2023年8月公开数据,B站至少与6家持牌金融机构存在推广合作,包括360借条、京东金融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平台。
记得去年有个叫"借贷宝"的广告特别火,UP主用动漫配音说着"应急周转就找它",结果被用户扒出实际年利率超过36%。后来这个广告突然消失了,可能和监管介入有关。不过现在换成更隐蔽的方式,比如在游戏攻略视频里插入"装备分期"的弹窗广告。
二、合作背后的商业逻辑
B站为什么要和贷款平台搞合作呢?仔细想想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 商业化压力:2023年Q2财报显示广告收入同比涨了36%,但游戏业务还在下滑,需要开拓新财源
- 用户群体精准:1.3亿月活用户里,18-25岁占比超60%,正是消费欲望强但收入不稳定的群体
- 流量变现需求:比起贴片广告,借贷推广的CPC(单次点击)收益能高出3-5倍
不过要说平台完全放任也不对,他们其实设置了年龄验证门槛。但实际操作中,用爸妈身份证注册的未成年人照样能刷到这些广告,这个漏洞到现在还没堵上。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三、用户正在经历的现实影响
在知乎看到个案例,00后大学生小A因为追虚拟偶像,在B站看到"粉丝应援贷"广告,借了2万打赏,结果利滚利变成6万债务。这种事情不是个例,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3年上半年涉及"B站贷款推广"的投诉有127条,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问题:
- 年化利率展示不透明,用"日息0.02%"这类话术误导
- 个人信息被转卖,注册后接到十几个贷款推销电话
- 学生身份审核形同虚设,在校生也能轻松借款
最让人担心的是,很多推广视频会伪装成"理财科普"或"生活分享"。比如有个播放量50万的视频标题是《我用这个办法存下首付》,点进去才发现是教人用消费贷凑首付。
四、这些合作暗藏哪些风险
先说个行业冷知识:根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互金平台在短视频渠道推广必须标注"贷款广告"标识。但B站很多推广内容要么字号小到看不见,要么干脆不标注,这已经涉嫌违规。
更实际的危险在于: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 用户信息安全:填写手机号后可能被转卖给第三方
- 过度借贷陷阱:"分24期买手办"这种诱导话术,让年轻人忽视总还款额
- 征信影响:频繁点击贷款广告可能被大数据标记为"资金紧张用户"
记得有个用户在贴吧吐槽,说自己只是好奇点了下贷款广告,结果申请信用卡时被银行质疑"多头借贷",虽然根本没借钱,但征信报告上留下了查询记录。
五、如何识别和防范风险
遇到这四种情况要特别警惕:
- UP主突然开始推荐不知名贷款平台
- 视频里出现"内部渠道""学生专享"等字眼
- 要求扫码下载非官方应用
- 宣传"不上征信""无视黑白户"
如果已经不小心点进去了,记住这三点:
- 不要随便授权通讯录和位置权限
- 注意查看《用户协议》中的信息共享条款
- 通过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查证平台资质
有个实用技巧是,在B站设置里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虽然不能完全屏蔽贷款广告,但能减少出现频率。具体操作路径是:账号设置→隐私权限→广告管理。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六、行业监管正在收紧
2023年9月,网信办约谈多家平台时特别提到"规范金融产品推广"。现在B站的贷款广告确实比半年前少了很多,不过转入更隐蔽的私域流量运营。比如某些粉丝群会发"专属借款优惠码",或者通过动态抽奖引导用户注册借贷APP。
从法律层面看,《广告法》第25条明确规定:招商等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或服务广告,应当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提示。但现实是很多推广视频连最基本的"借贷需谨慎"提示都没有。
写在最后的话
说到底,B站和贷款平台合作这事确实存在,但作为用户要学会保护自己。记住任何正规贷款都不会在视频网站搞"秒批""免审",看到用二次元形象包装的借贷广告更要提高警惕。毕竟借的钱总要还的,别让今天的冲动消费变成明天的债务深渊。如果发现违规推广,记得点击举报按钮,这个功能真的有人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