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贷款平台越来越多,点个手机就能轻松借钱,但背后的风险你真的了解吗?这篇文章就带大家扒一扒常见的贷款套路,比如高利息藏猫腻、资质审核放水、个人信息被倒卖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还会教你怎么避开砍头息、暴力催收这些坑,最后给点实用的避雷建议,记得看到最后哦!
一、利息看着低?实际年化可能超36%
很多平台广告写着"日息0.03%起",换算成年利率大概11%左右,听着挺划算对吧?但实际操作中,他们会叠加各种服务费、管理费、担保费。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有人借1万块,每月要交300块"账户管理费",算下来年化利率直接飙到56%,这可比国家规定的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4倍LPR,现在大概14.8%)高太多了。
还有个更隐蔽的套路叫"砍头息",比如你申请1万块贷款,实际到手只有8000,但还款还是按1万本金算利息。这种玩法在714高炮(7天或14天超短期贷款)里特别常见,去年深圳就有家平台因此被查封。
二、审核太随便?当心背黑锅贷款
有些平台为了冲业务量,连身份证都不用刷脸验证。去年江苏出过这么个事:有人发现自己在20个平台有贷款记录,可他压根没借过钱。后来查出来是黑中介用假身份证办的,因为平台审核就只看身份证照片,连活体检测都没有。
更可怕的是现在有专业帮人"包装资质"的中介,只要给钱就能帮你PS银行流水、工作证明。要是用这些假材料贷款,轻则影响征信,重则要吃官司的。
三、手机权限全开放?小心相册被翻遍
安装贷款APP时要求获取通讯录、相册、定位这些权限,这个大家应该都遇到过吧?浙江某大学生就栽在这上面——他逾期3天没还钱,催收员直接把他手机相册里的身份证照片群发给所有联系人,连前年旅游拍的泳装照都被发出去了。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还有平台会偷偷读取短信记录,去年315曝光的案例里,有APP把用户收到的银行验证码都上传到服务器,这要是被黑客攻击,后果不敢想。
四、暴力催收新花样:AI机器人24小时轰炸
现在催收不全是凶神恶煞的大汉了,有些平台用AI机器人每分钟打3个电话,连续打72小时。更绝的是有家平台开发了"呼死你"软件,能同时呼叫借款人6个联系人的电话,直到你还钱为止。
去年还有个奇葩案例,催收员把借款人照片P成遗照群发朋友圈,虽然最后平台被罚款50万,但对当事人的伤害已经造成了。
五、合同里藏着"卖身契"?这些条款要划重点
重点看这三个地方:提前还款违约金(有的收剩余本金5%)、授权代扣协议(可能连你工资卡都绑定了)、争议解决地(故意选偏远法院增加起诉成本)。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山东有位大哥就吃过亏,合同里写着"出借方有权将债权转让给第三方",结果他的债务被转给七八家催收公司,每转一次就被收笔"资料移交费"。
六、诱导以贷养贷?滚雪球越欠越多
很多平台会主动推荐"续贷"功能,美其名曰"灵活周转"。但有个在郑州打工的粉丝跟我说,他最开始只借了5000块,半年内续贷了6次,光手续费就交了1万多。更坑的是,每次续贷都要重新查征信,搞得他后来房贷都批不下来。
七、平台突然倒闭?钱还是要照还不误
去年有家叫"快易花"的平台暴雷,借款人发现APP打不开了,以为不用还钱了。结果三个月后收到银行通知,原来平台把债权打包卖给了资产管理公司,现在新债主拿着合同来要钱了。
这里提醒大家,就算平台跑路,只要借款合同合法,这笔债在法律上还是成立的,别想着能赖掉哦。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八、征信修复骗局?小心二次受骗
现在有种新型诈骗,号称"内部渠道消除逾期记录",收费从888到5000不等。实际上央行征信系统的修改必须由金融机构发起,这些骗子要么收钱跑路,要么教客户造假申诉材料,最后反而让征信更糟。
河南就有人信了这种骗局,交了3000块"打点费",结果逾期记录没删掉,反而因为伪造医院病历,被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起诉。
写在最后的话
其实避开这些坑也不难,记住三个原则:优先选银行和持牌机构、仔细看合同每一条款、坚决不碰"两无产品"(无放贷资质、无明确利率)。如果已经踩坑了,记得保留所有截图、录音证据,直接打12378银保监会投诉,比跟催收吵架管用多了。希望大家都能理性借贷,可别为了一时周转,惹上长期麻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