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贷款平台鱼龙混杂,不少机构打着"低息快贷"的幌子坑害借款人。本文揭露真实存在的10种套路:从年化利率超36%的高利贷,到伪造银行资质的黑中介;从强制捆绑保险的隐形费用,到贩卖用户隐私的违规操作。教你识别常见陷阱,守住钱包安全。
一、披着羊皮的"高利贷超市"
有些平台表面宣传月息0.99%,实际用等本等息计算的话,年化利率能冲到23.9%。更坑的是那些需要先交会员费才能借款的,比如某平台收199元会员费才给申请资格,结果审核十次九次不过,说白了就是变相收费。
这里有个重点:凡是年化利率超过36%的平台可以直接举报。去年被查处的"XX贷"就是个典型,借1万块分12期,每期还1133元,实际年利率高达56%,比法定红线高出整整20个点。
二、玩文字游戏的虚假广告
大家肯定见过"凭身份证秒下20万"的广告,等你真去申请就会发现,要么要你交押金,要么要你提供房产证明。某知名平台的广告词写着"最高可借50万",结果90%的申请者批下来就5000块额度,这差距也太离谱了。
更气人的是那些"日息万五"的宣传,乍看每天5块钱利息挺划算,但换算成年化就是18%,比银行信用贷高出一大截。记住啊,任何不提实际年利率的广告都是在耍流氓。
三、看不见的"隐形消费"
前几天有个粉丝跟我吐槽,在某平台借了3万,合同里写着月息0.8%,结果放款时直接扣了15%的服务费。这还不算完,每期还款还要交2%的担保费,里外里多掏了七八千。
这类平台常见套路有: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1. 强制购买意外险(保费比市场价贵3倍)
2. 收取"风险准备金"(说好的可退其实根本拿不回来)
3. 捆绑销售POS机(不买就不给放款)
四、倒卖隐私的"信息贩子"
某些平台根本就不是正经做贷款的,他们的商业模式就是收集用户资料。有个读者在不知名平台申请贷款后,每天接到十几个推销电话,连孩子在哪上学都被骚扰电话报出来了。
查证方法很简单:在国家信息安全平台输入平台名称,如果查到有数据泄露记录的就要小心。去年曝光的"XX钱包"就因泄露30万用户信息被重罚,但换个马甲又继续营业了。
五、暴力催收的"黑社会"
最可怕的是那些涉黑催收公司,有个案例是借款人逾期3天,催收人员直接PS了裸照群发通讯录。还有冒充公检法发假传票的,甚至跑到孩子学校门口拉横幅。
遇到这种情况要立即:
1. 保留所有通话录音和短信
2. 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投诉
3. 直接报警并说明被暴力催收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六、没有资质的"三无平台"
很多小贷APP连放贷资质都没有,去年被端掉的"XX速贷"就是个例子。他们在农村地区疯狂展业,实际注册资本才10万,放贷规模却做到上亿元。
查资质记住这三点:
1. 全国性平台要有银保监会批文
2. 地方性平台需省级金融办备案
3. 企业征信报告显示"小额贷款"经营范围
七、包装资料的"黑中介"
号称能帮三无人员贷款的中介,十个有九个是骗子。他们常用的套路是先收2000元包装费,伪造银行流水、工作证明,最后被银行识破拉黑征信,中介早就卷钱跑路了。
有个真实案例:某中介收钱后PS了购房合同申请经营贷,结果银行查出虚假材料,借款人不仅要立即还款,还留下征信污点,5年内别想再贷款。
八、玩砍头息的"吸血鬼"
法律规定借款利息不能预先扣除,但很多平台变着花样收。比如借1万到账9500,说是扣了"手续费";或者要求买等价商品抵扣,某平台就强制借款人购买3000元空气净化器,实际市场价才800块。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九、冒充银行的"李鬼平台"
现在有些APP把图标做得和银行几乎一样,取名叫"XX银行快贷"。其实都是第三方公司搞的,利息比银行高好几倍。有个大爷就被骗了,以为是国有大行的产品,结果年利率高达48%。
验证方法:所有银行产品都要通过银行官网或线下网点申请,手机应用商店里带"银行"字样的APP,务必核对开发者信息。
十、审核放水的"钓鱼平台"
故意给失信被执行人放贷,等对方逾期就收取高额罚息。某平台专门找被法院执行的人放贷,利息按天算,逾期1天收5%,有个借款人2万块滚到40万债务,这摆明就是设局坑人。
最后提醒大家:天上不会掉馅饼,越是容易借的钱代价越大。遇到要提前收费的、不看征信的、利息低得不正常的,赶紧拉黑!有贷款需求还是找银行或持牌机构,虽然手续麻烦点,但至少不会被坑得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