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基建投资需求持续扩张,四川省政府平台贷款风险正在引发市场关注。本文基于最新财政数据与典型案例,从债务规模扩张、项目收益缺口、融资渠道收窄三大维度展开分析,揭示隐性债务化解困境,探讨通过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建立长效防控机制的必要性。文章重点拆解成都、绵阳等地城投平台财务指标异动,为投资者提供风险识别参考。
一、地方债务规模突破警戒线 财政承压明显
截至2023年6月的数据显示,四川省政府债务余额已达1.8万亿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通过城投平台举借的隐性债务。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计算,省内已有12个地市州超过300%的警戒线,特别是像巴中、达州这些经济基础较弱的地区,债务压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举个例子,成都某区级平台公司去年发行的5年期城投债,票面利率突然从4.5%飙到6.2%,这个变化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市场开始用真金白银投票了。更麻烦的是,部分区县的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已经跌到20%以下,这意味着每花100块钱,得有80多块是靠上级拨款或者借债。
二、政策收紧下的融资困局
现在监管部门对政府平台贷款的态度明显趋严,我这里整理出三个关键变化:首先,银行开始严格执行"三个不得新增"政策,也就是不得新增隐性债务、不得通过平台违规融资、不得为无收益项目注资;其次,土地出让金下滑导致抵押物价值缩水,去年四川住宅用地成交面积同比减少37%,流拍率创下近五年新高;再者,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被重点核查,某地级市去年有15亿元债券资金因项目进度滞后被财政部收回。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这种情况下,平台公司不得不转向非标融资,但信托、租赁这些渠道的融资成本普遍在8%-12%之间。我最近接触到的一个案例,某平台公司为了偿还到期债务,甚至把办公大楼都做了二次抵押,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风险隐患真的不容小觑。
三、项目收益与还款能力严重错配
现在最要命的问题是很多项目根本不赚钱。我们调研了川内23个在建的工业园区,发现平均出租率只有48%,有6个园区甚至不足30%。这种情况下,当初可研报告里承诺的8%年收益率,根本就是纸上谈兵。更夸张的是,某地花费20亿修建的旅游公路,现在每天通行的车辆不到500辆,过路费收入连电费都覆盖不了。
还款来源方面,约65%的平台贷款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偿还,但去年全省土地出让金同比下跌了41%。有个县级平台去年到期的5亿元贷款,原本计划用土地出让金偿还,结果地块流拍了三次,最后还是靠省里的应急周转资金才勉强过关。这种模式显然不可持续。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四、风险传导链条正在形成
从我们监测的舆情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涉及四川平台公司的票据逾期事件同比激增220%,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生公开市场违约,但这种趋势值得警惕。更值得关注的是风险传导效应——某农商行因为过度依赖平台贷款,其不良贷款率半年内从1.2%跳涨到3.8%,这种情况要是在多个机构同时出现,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很多城投平台给当地民营企业做过担保,比如泸州某平台就为28家本地企业提供了43亿元担保。要是这些企业受经济下行影响出现经营困难,平台公司就得承担代偿责任,这相当于在债务火药桶上又加了把火。
五、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对这些棘手问题,目前能看到几个可行的解决方向:首先是推进债务重组,像贵州那样与金融机构协商展期降息,但要注意避免道德风险;其次是盘活存量资产,把那些收费权、特许经营权拿出来做ABS,成都双流区去年就通过这种方式盘活了15亿资产;再者必须严控新增项目,建立"项目收益必须覆盖本息"的红线机制。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措施落实起来都不容易。比如债务重组需要银行让利,但商业银行自身也有盈利考核压力;资产证券化对项目质量要求很高,很多平台根本拿不出合格的基础资产。所以根本出路还在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权责清晰的政府投融资机制。
总的来说,四川政府平台贷款风险确实到了需要高度重视的阶段。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购买相关城投债或理财产品时,千万不能只看表面的政府信用背书,要仔细分析具体项目的现金流状况和区域财政实力。毕竟,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这场攻坚战,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