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恒大集团债务问题引发关注,许家印掌控的金融版图逐渐浮出水面。本文梳理恒大系实际控制或曾深度参与的贷款相关平台,包括P2P平台、银行、保险及财富管理公司,揭秘其通过金融杠杆扩张的商业逻辑,同时提醒读者注意相关平台当前运营风险。
一、恒大金服:曾经风光无限的P2P平台
提到许家印布局的贷款业务,就不得不说说恒大金服。这个2016年上线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当年靠着“恒大集团全资子公司”的招牌,用高收益率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平台主要做的是P2P网贷,把个人投资者的钱通过线上渠道借给中小微企业。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当时恒大金服宣传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其实大量资金流向了恒大自己的上下游企业。比如建材供应商、装修公司这些和恒大地产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相当于用外部资金给自家产业链输血。根据公开报道,平台累计交易额最高时超过500亿元。
但好景不长,随着P2P行业整体暴雷,恒大金服在2021年彻底停止兑付。现在再打开它的官网,只能看到“系统升级维护中”的提示,App也早就下架了。那些没拿回本金的投资者,现在还在各种维权群里等消息呢。
二、盛京银行:从控股到减持的银行牌照
要说正经的持牌金融机构,盛京银行绝对是许家印金融版图里的重要棋子。恒大通过层层股权设计,在2016年成为这家东北城商行的第一大股东,最高时持股比例达到36.4%。
这里有个冷知识,银行牌照对房企来说就像“聚宝盆”。通过控股银行,恒大不仅能吸收公众存款,还能给关联企业发放贷款。比如盛京银行就曾给恒大地产项目提供过百亿级别的授信额度。不过后来监管出手整治,恒大在2021年被迫减持股份,现在持股比例已经不到5%了。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目前盛京银行已经被沈阳国资接手,但之前那些给恒大系企业的贷款,据说还有不少没收回来的坏账。去年他们的年报显示不良贷款率超过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恒大人寿:保险资金暗藏贷款玄机
很多人不知道,恒大人寿这个保险平台其实也涉及贷款业务。保险公司收的保费,按规定可以拿去做债权投资。恒大就通过这个渠道,把保险资金以贷款形式输送给自家地产项目。
比如他们发行的保险资管产品,底层资产很多都是恒大商业承兑汇票。简单来说,就是保险公司借钱给恒大子公司,子公司拿着钱去搞房地产开发。根据2020年披露的数据,恒大人寿涉及恒大项目的投资余额超过500亿元。
不过随着恒大暴雷,这些投资基本都成了烂账。现在恒大人寿已经被国企海港人寿接管,原来的保单虽然还能兑付,但新业务已经全面暂停了。
四、恒大财富:理财平台变身贷款通道
说到最让投资者揪心的,肯定是恒大财富这个理财平台。虽然名义上是做财富管理,但实际上很多产品都是变相贷款。他们推出的所谓“供应链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给到11.5%,吸引了不少员工和业主购买。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这里面的套路是,把投资者的钱通过私募基金或者金交所挂牌的形式,借给恒大项目公司。比如某个楼盘需要开发资金,就包装成理财产品卖给普通人。根据不完全统计,未兑付的理财产品规模超过400亿元。
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从2021年9月开始停止兑付,连许家印自己买的2300万理财都没拿回来。最近听说有部分投资人拿到了10%的本金,但剩下的钱什么时候能回来,谁也不敢打包票。
五、其他关联贷款渠道
除了上面这些主要平台,恒大还通过商业保理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做资金拆借。比如广州恒大商业保理公司,专门做供应商的应收账款融资,简单说就是供应商拿着恒大的欠条来这里换现金,但要打个折扣。
还有南宁市恒大小额贷款公司,虽然注册资本只有2个亿,但在恒大暴雷前,每年放贷规模超过20亿。这些贷款大多流向恒大关联的装修公司、材料供应商,形成资金闭环。
不过现在这些公司要么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要么已经处于停业状态。企查查上能查到,光是恒大商业保理公司涉及的司法案件就有上百起。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总结与风险提示
看完这些贷款平台的发展轨迹,你会发现许家印的金融布局有很明显的“自融”特征。通过控股或关联金融机构,把公众存款、理财资金、保险资金等,以贷款形式输送给自家地产项目,这种操作在行业上升期或许能玩得转,但遇到市场下行就直接引发连锁反应。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认清现实:这些平台要么已经暴雷,要么正在重组过程中。如果有人告诉你还能通过恒大系平台做贷款投资,那可得打起十二分警惕了。毕竟连许家印本人都被采取强制措施了,这些平台的未来实在不容乐观。
最后提醒大家,做任何贷款相关投资,一定要看清资金去向,选择持牌合规机构。如果遇到承诺高额回报的理财产品,记得多问几个为什么——钱借给谁了?拿什么做担保?有没有监管备案?搞明白这些基本问题,才能避开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