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咱们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借到钱时,可能很少想过这些贷款平台的钱到底从哪来的。其实这些平台既不像银行能吸收存款,也不像亲戚朋友能直接掏腰包。本文就带大家扒一扒小贷平台的资金供应链,从自有资金到P2P模式,从机构融资到资产证券化,把藏在借款按钮背后的资金运作模式说个明白。
一、平台老板的自有资金
这个最直接的来源你可能没想到,很多小贷平台刚起步时,老板们是真的自己掏腰包的。比如说前几年某头部平台创始人在访谈里就提到,最初3个亿的启动资金都是几个合伙人凑的。不过这个渠道有俩明显问题:
• 资金量撑不起规模发展,放个几百万可能还行,但要做到月放款几十亿根本不可能
• 风险完全由老板承担,要是出现大面积坏账,分分钟可能把公司拖垮
所以现在还能看到用纯自有资金放贷的,基本都是地方性的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金一般就5000万到2个亿这个区间。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批发贷款
这才是现在主流平台的"金主爸爸"。具体操作上,平台会先和银行谈好合作框架,比如某城商行给平台授信20亿,年化利率6%。然后平台拿着这笔钱,加上自己的风控系统往外放贷,收个18%-24%的利息,中间的利差就是利润。
不过这里有个关键问题——为什么银行不自己直接放贷?其实原因挺现实的:
1. 银行线下网点覆盖有限,特别三四线城市
2. 小额贷款运营成本太高,银行养不起那么多客户经理
3. 互联网平台的流量优势太明显,比如某平台App月活用户都破亿了
去年有个数据挺有意思,全国消费信贷市场里,银行资金通过助贷模式投放的比例已经超过40%了。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三、P2P模式的遗产转化
虽说P2P行业早被整顿了,但当年积累的玩法还在发挥作用。现在有些平台会对接持牌机构的理财端,把投资人的钱打包成信贷资产。比如陆金所这类平台,表面上卖的是理财产品,实际上底层资产可能就是小额贷款。
这种模式要特别注意两点:
• 必须要有融资担保公司做增信,否则根本没人敢买
• 单个项目金额被限制在20万以内,这是监管红线
不过说实话,现在纯信息中介模式很难玩得转,大部分平台都转型做机构资金了。
四、资产证券化(ABS)
这个听着高大上的金融工具,其实小贷公司早就在用了。简单来说就是把未来的贷款收益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比如蚂蚁集团当年发的花呗ABS,30天就能完成一次百亿规模的融资。
具体操作分四步走:
1. 平台把放出去的贷款做成资产包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2. 找券商、律所等中介机构做尽调
3. 由评级机构给出信用评级
4. 在交易所或银行间市场发行
不过2021年监管新规出来后,ABS融资占网络小贷的比例被限制在净资产的5倍以内,这个口子其实收紧了挺多。
五、股东持续注资
对于背靠大集团的平台来说,股东输血也是重要渠道。像360数科、乐信这些上市公司,每年都会通过增发股票或者发行债券来融资。去年某上市平台公布的财报显示,他们通过海外发债融了5亿美元,全部用于扩充放贷资金池。
不过这种模式对平台要求很高:
• 需要有稳定的盈利表现
• 要符合境外投资者的风控标准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 得承受汇率波动的风险
所以中小平台基本玩不转这个渠道,主要还是头部玩家的游戏。
六、你可能不知道的其他渠道
除了上述主要来源,还有些灰色操作值得注意。比如有的平台会和地方金交所合作,把债权拆分成理财计划;也有利用融资租赁牌照做回租业务的;甚至存在通过海外架构引入美元基金的情况。
不过要提醒大家,去年银保监会专门发过文件,明确叫停通过地方交易所融资的行为。现在还敢这么玩的平台,建议借款人最好绕道走。
看完这些是不是有点恍然大悟?原来咱们借的每一笔钱,背后可能流转着银行资金、机构理财、甚至资本市场的大钱。不过话说回来,资金来源越复杂的平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其实也越高。下次借款前不妨多留个心眼,看看平台资质公示里的合作机构,说不定能发现不少隐藏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