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转折年,针对现金贷、校园贷等乱象,监管部门密集出台十余项新规。本文详细梳理了当年整顿的核心政策、典型平台案例及对用户的实际影响,带您回顾这场重塑贷款行业格局的监管风暴。
一、整顿风暴为何在2017年集中爆发?
大家可能还记得,2016年底爆发的"裸条借贷"事件就像导火索,直接把校园贷推上风口浪尖。当时有数据统计,全国在校生网络借贷逾期率超过30%,有些平台甚至用暴力催收逼得学生退学。这背后其实暴露了行业野蛮生长多年的积弊——高利贷、多头借贷、数据滥用这些毒瘤早就该治了。
更关键的是,整个行业的资金链条开始动摇。很多P2P平台搞期限错配,把短期借款包装成长期理财产品,结果2017年上半年就有200多家平台暴雷。这时候监管再不出手,恐怕会酿成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二、这6项政策彻底改变贷款行业
1. 现金贷年化利率36%红线(12月《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
原来动辄500%的砍头息被明令禁止,某头部平台直接砍掉70%的放贷业务,行业里哀嚎一片。但说实话,这个规定确实让很多借款人避免了"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2. 校园贷全面禁止(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
文件刚出那会儿,连银行都暂停了校园信用卡业务。不过现在回头看,这个"一刀切"确实快速遏制了校园贷乱象,给后来合规的学生信贷产品铺了路。
3. P2P平台银行存管令(2月《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
要求所有平台必须在30个月内接入银行存管系统,结果到年底只有400多家完成对接,直接淘汰了上千家小平台。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4. 贷款资质持牌经营(8月《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
这个规定让很多没牌照的贷款超市直接关门,像某知名流量平台就因此下架了所有贷款推荐入口。
5. 个人信息保护新规(6月《网络安全法》实施)
催收公司再也不能随便买借款人通讯录了,有个做大数据风控的朋友说,他们公司光数据清洗就花了200多万。
6. 贷款广告全面规范(9月互联网金融广告专项整治)
电视上那些"凭身份证秒贷"的广告一夜消失,某上市公司的广告预算直接砍掉60%。
三、普通用户经历了哪些变化?
先说个真实案例:我的大学同学小王,2016年在7个平台借了5万多,到2017年底发现——
• 3家平台直接停止放贷
• 2家把额度降到3000元以下
• 剩下2家把年利率从598%降到35.9%
他说现在每月还款压力小多了,但同时也抱怨"正规平台太难借钱了"。
更多人开始注意到征信报告的重要性。有个数据很有意思,2017年个人征信查询量同比暴涨230%,很多人都是被拒贷后第一次查征信。不过也闹出不少乌龙,有人发现自己莫名其妙上了"黑名单",后来发现是某些小平台的恶意上报。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四、这些平台后来怎么样了?
• 某消费金融巨头:砍掉现金贷业务,转型做场景分期,现在成了家装贷龙头
• 某校园贷起家的平台:转做白领信贷,结果因为风控跟不上,3年后还是退出了市场
• 某P2P头部平台:坚持做银行存管,现在转型成助贷机构,活得还算滋润
• 某高炮平台:老板卷款跑路,投资人到现在还在维权
特别要说下暴力催收这个毒瘤。当年有个催收公司,光2017年就被警方端了3次,抓了200多人。现在催收员都要考从业资格证,打电话必须录音备案,行业总算规范点了。
、普通人该记住的3条经验
1. 年化利率超过24%的别碰——法律只保护24%以内的利息
2. 定期查征信报告——每年有2次免费查询机会
3. 留存所有借款凭证——有位网友就靠通话录音,成功撤销了平台乱报的逾期记录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现在这些平台都靠谱了吗?其实啊,监管就像大浪淘沙,把那些浑水摸鱼的都冲走了。但咱们自己还是要擦亮眼睛,记住任何说"无视黑白户都能贷"的都是骗子。
六、这场整顿改变了什么?
回头看2017年的整顿,最明显的变化是行业集中度提高了。前10大平台的市场份额从35%涨到68%,小平台要么转型要么倒闭。还有个意外收获——银行开始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很多城商行就是这时候开始做线上贷款的。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不过也有遗憾,比如当时对P2P的处置还是太温和,导致后面几年又陆续爆雷。但总体来看,2017年的整顿确实给行业划清了底线,让后来的合规发展有了方向。
最后说个冷知识:现在大家常用的等额本息还款计算器,就是2017年后各平台按照监管要求统一添加的。以前很多平台故意把还款计划做得复杂,让借款人算不清真实利率,这种套路现在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