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南通贷款行业生态,通过公开数据、行业调研和政策背景,分析本地从事贷款平台相关工作的实际从业规模。文章涵盖从业者类型、平台运营模式、监管政策影响等核心维度,并结合南通金融业发展现状,揭示贷款服务市场的真实格局。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度探讨。
南通金融行业的发展基础
要说贷款平台的从业情况,得先看看南通的整体经济环境。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南通2022年GDP总量达到1.13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约6.3%,这可是支撑贷款行业发展的硬底子。
目前南通持牌金融机构超过200家,包括银行、小贷公司这些传统机构。不过现在大家更关注的,可能是那些互联网贷款平台。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南通经营范围含"金融信息服务""借贷咨询"的企业有327家,其中近三年新注册的占四成左右。这说明什么呢?贷款服务平台确实在快速增长,但要注意这里面有部分是中介性质,不是直接放贷的。
贷款平台的类型与分布
现在市面上的贷款平台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像平安普惠、宜人贷这些全国性平台在南通设的线下网点,另一类就是本土起家的区域性平台。比如说南通本地的"江海金服""通融贷"这些,虽然名气没那么大,但在县区市场还挺活跃的。
根据南通金融监管局公布的信息,取得网络小贷牌照的平台全市只有5家,这个数字比苏州、无锡少很多。不过那些没牌照的助贷机构就多了去了,主要集中在崇川区和开发区。有个业内人士跟我透露,真正全职做贷款平台业务的估计有5000人左右,这包括电销、风控、地推各个岗位。不过这个数据可能有点水分,毕竟很多公司都是挂羊头卖狗肉。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从业人数的估算方法
想要搞清楚具体从业人数,咱们得拆开来看。首先是持牌机构,南通8家小额贷款公司加起来员工约400人,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下团队大概200人。然后是助贷中介,这个规模就大了。崇川区某产业园里,聚集着30多家贷款中介公司,按每家平均20人算,这就600号人了。
再算上银行外包的信用卡推广、房贷专员这些岗位,全市估计得有2000多人。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很多人是兼职做这个的。比如说房产中介顺带做贷款咨询,这种"斜杠青年"很难统计进去。所以综合来看,全职从事贷款相关工作的应该在3000-5000人区间,算上兼职的可能突破8000人。
影响从业规模的关键因素
这两年政策变化对行业影响特别大。2021年南通开展金融乱象整治,光开发区就取缔了12家不合规的贷款平台。现在能活下来的公司,要么转型做银行渠道服务,要么深耕本地客群。有个做企业贷的朋友说,他们团队从巅峰期的50人裁到现在的20人,但人均收入反而涨了,因为现在更讲究服务质量。
还有个现象挺有意思,随着大数据风控的普及,传统电销岗位需求在减少,但懂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吃香。南通某高校的金融专业老师告诉我,这两年毕业生进入贷款行业的比例从15%降到了8%左右,但留下的基本都是做数据分析、智能风控这些高端岗位。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行业规范带来的新变化
自从南通实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后,行业确实规范不少。现在新入行的平台,光注册资本就要实缴5000万,这门槛卡掉了好多想赚快钱的小公司。不过监管严了也有好处,客户投诉量同比下降了40%,说明市场在良性发展。
现在做得好的平台,都在往垂直领域深耕。比如有专门做船舶制造企业供应链贷款的,有专注农产品加工户信用贷的。这种专业化路线虽然市场规模小,但利润率高,团队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平均每家垂直领域平台团队规模控制在30人以内,但人均产能是传统模式的3倍。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南通贷款平台从业规模可能会维持在现有水平,但内部结构会持续优化。传统的人海战术越来越玩不转,现在讲究的是用金融科技提升效率。比如说智能客服替代人工坐席,AI面审系统替代基础风控员,这些技术应用正在改变行业用人结构。
不过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还在增长,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这块。根据南通银保监分局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2%,这说明市场需求仍然旺盛。所以未来从业者可能不会大幅减少,但专业门槛会越来越高,混日子的肯定要被淘汰。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总的来说,南通贷款平台从业群体正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个转型过程可能会持续3-5年。对于想入行的朋友来说,现在更需要关注专业资质提升,比如考个信贷风险管理师证书,或者学习数据分析技能,这些才是未来立足市场的硬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