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借款人逾期还款时,部分贷款平台会通过「爆通讯录」催收——也就是疯狂拨打借款人亲友电话施压。本文揭露哪些平台存在此类行为,分析其背后的操作逻辑,并提供应对策略。你将了解到正规平台与违规平台的差异,学会保护个人隐私,避免因借贷陷入社交关系危机。
一、什么是「爆通讯录」催收?
简单来说,就是催收人员像轰炸机一样打遍你的通讯录联系人。他们可能从你申请贷款时获取的通讯录权限入手,也可能是通过其他手段获取关联号码。比如有用户反馈,自己在某网贷平台借款后,连三年前换过手机号的同事都收到了催收短信。
这种做法本质上属于暴力催收的灰色手段。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未经本人同意获取或使用通讯录信息是违法的。但现实中,有些平台会在借款合同里埋雷——比如用极小字体注明「授权调取通讯录」,或者直接通过技术手段破解手机权限。
二、这些平台被投诉最多(真实案例)
根据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爆通讯录的投诉中,以下平台出现频率最高:
1. 拍拍贷:多位用户反映逾期3天就收到通讯录好友电话,甚至有催收冒充法院工作人员
2. 现金巴士:被曝使用虚拟号码循环拨打联系人,每小时可拨打20通以上
3. 马上消费金融:有借款人亲属收到带有恐吓性质的短信,称要「上门催收」
4. 信用钱包:用户投诉其未经允许读取手机相册,获取更多社交关系链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平台中部分持有正规金融牌照,但外包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往往才是实施违规操作的主体。比如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就被发现将逾期账户打包转卖给地下催收团伙。
三、为什么这些平台敢铤而走险?
说到底还是利益驱动。我们分析发现,喜欢爆通讯录的平台往往有这些特征:
• 超高利率:实际年化利率普遍超过36%,用户容易陷入以贷养贷困境
• 风控薄弱:审核时根本不看还款能力,只要通讯录人数达标就放款
• 短期借款:7天、14天等高炮产品占比大,逾期概率天然较高
• 注册门槛低:仅需身份证+手机号就能申请,吸引大量高风险用户
举个例子,某714高炮平台(借1500元7天后还2100元)的坏账率超过50%。这种情况下,平台只能靠暴力催收来维持运营,形成了「高利息→高坏账→暴力催收」的死循环。
四、如何识别会爆通讯录的平台?
这里教大家几个实用的判断技巧:
1. 看借款合同:重点查看「信息授权」条款,正规平台只会写「用于贷后管理」
2. 试申请流程:要求必须授权通讯录才能申请的,90%有问题
3. 查公司背景:在天眼查搜索平台运营方,看是否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资质
4. 测APP权限:安装时如果强制要求读取通讯录/通话记录,立即卸载
5. 搜用户评价:在黑猫投诉输入「平台名+通讯录」,看近三个月投诉量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比如最近有用户发现,某平台在申请页面用隐藏弹窗获取授权。当你点击「下一步」时,其实已经默认同意了通讯录读取条款——这种套路要特别注意。
五、被爆通讯录后该怎么办?
如果已经遭遇这种情况,记住这四步应对法:
1. 证据固定:截图通话记录、保存催收录音,记得要显示对方号码
2. 主动沟通:联系平台客服明确表示「已收集证据,将向银保监会投诉」
3. 报案处理:涉及威胁恐吓的,直接到当地派出所报案并索要回执
4. 社交澄清:在朋友圈说明情况,建议亲友开启防骚扰模式
有个真实案例:武汉的刘先生通过向地方金融管理局邮寄投诉材料,最终让平台书面道歉并赔偿2000元精神损失费。虽然过程比较折腾,但说明通过合法途径是可以维权的。
六、选择正规平台的三个硬指标
最后给急需用钱的朋友划重点:
• 持牌经营:在央行官网能查到的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系产品
• 利率透明:借款页面明确展示年化利率(APR),不会玩「日息0.1%」的文字游戏
• 合规催收:逾期后只会联系借款人本人,且每天催收电话不超过3次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比如某银行推出的信用贷产品,逾期30天内只会发送系统短信提醒,第31天才会有人工电话联系本人。这种有节制的催收方式,才是符合监管要求的正规操作。
说到底,避免被爆通讯录的关键还是擦亮眼睛选平台。下次申请贷款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个平台敢把年利率直接写进合同标题吗?申请时需要我交出整个通讯录吗?想清楚这两个问题,至少能避开80%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