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台公司涉及诉讼案件时,贷款申请可能面临银行更严格的审查甚至被拒。本文从诉讼类型、贷款机构审核逻辑、不同贷款产品的差异等角度,深入分析诉讼对企业融资的实际影响,并提供3类实用应对方案。文章结合银行风控真实案例,帮助企业理解如何提前规避风险或修复信用。
一、诉讼案件到底会不会影响贷款审批?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关键要看具体情况。就像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要根据症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银行审查贷款时,主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诉讼会不会影响企业还款能力?以及诉讼是否暴露企业重大经营风险?
举个例子,某电商平台去年有3起合同纠纷案,但都是正常业务往来中的小额纠纷且已结案,这种情况下银行可能只会要求补充说明材料。但如果企业涉及民间借贷纠纷且金额超过净资产30%,哪怕案件还在审理中,银行大概率会直接拒贷。
这里有个重要数据:根据某股份制银行2022年统计,涉及未决诉讼的企业贷款拒贷率高达67%,而已结案且无执行风险的诉讼案件,拒贷率仅为23%。这说明诉讼状态对审批结果影响很大。
二、银行重点关注这5类诉讼案件
在风控系统里,不同类型的诉讼会被标注不同风险等级。我们接触过十几家银行的风控手册,发现他们特别警惕以下情况:
1. 大额经济纠纷:涉及金额超过企业年营收20%的合同纠纷或债务诉讼
2. 核心资产查封:企业房产、设备等抵押物被司法冻结
3. 高管涉案:实际控制人或主要股东涉及刑事犯罪案件
4. 连环诉讼:连续3年有5起以上诉讼记录
5. 劳动仲裁集中爆发:短期内出现多起员工维权诉讼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有个做直播带货的平台客户就吃过亏,因为连续两年拖欠供应商货款被告了8次,虽然每笔金额都不大,但银行认为这反映企业资金链有问题,最终500万的经营贷申请被卡住了。
三、不同贷款产品对诉讼的容忍度差异
这里有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冷知识:抵押类贷款比信用贷更容易通过。某城商行的客户经理透露,如果企业能提供足值抵押物,即使有未结诉讼,只要不是涉及抵押物本身的纠纷,获批概率能提高40%左右。
具体来看:
企业信用贷款:基本不接受任何未结诉讼
房产抵押贷款:接受已结案的普通经济纠纷
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担保可适当放宽限制
政府贴息贷款:对涉诉企业有明确禁止条款
不过要注意,有些银行会把"五年内有重大诉讼记录"设为红线。去年我们处理过一个案例,企业2018年的债务纠纷早已解决,但2023年申请科技贷款时仍被拒,就是因为这个五年期的限制。
四、3招化解诉讼对贷款的影响
如果企业已经涉及诉讼,可以试试这些经过验证的方法: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第一招:法律文书准备
准备好裁判文书、和解协议、执行完毕证明等全套材料。某餐饮平台去年就是这样,把6起劳动合同纠纷的终审判决书和赔偿支付凭证整理成册,成功获得200万贷款。
第二招:选择合适贷款时机
诉讼结案6个月后再申请,这个时间差很重要。某制造业企业今年3月刚结束知识产权诉讼,我们建议等到10月再申贷,期间重点维护银行流水,最终获批额度比预期还高15%。
第三招:引入第三方担保
找融资担保公司或关联企业作保,能显著降低银行顾虑。不过要注意担保费成本,通常会增加年化1.5-3%的利息支出。
五、容易被忽视的3个重要细节
1. 企查查等第三方数据:现在银行都会查天眼查、企查查,如果显示"高风险"标签要提前处理
2. 关联企业涉诉影响:子公司或控股公司的诉讼可能牵连母公司
3. 执行信息公开网记录:终本案件(终止执行)比普通结案案件影响更恶劣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某教育平台自身没有诉讼,但因为大股东的另一家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导致其500万贷款申请被否。这种情况就需要提前做好股权结构调整。
图片来源:www.wzask.com
六、特殊情况下的融资出路
如果企业确实存在重大未决诉讼,传统银行贷款基本行不通时,还可以考虑:
融资租赁:用设备回租方式获取资金
应收账款保理:需要核心企业确权
定向委托贷款:通过投资机构对接资金方
不过这些渠道成本通常较高,年化利率多在15%以上,适合短期应急使用。
最后提醒各位企业主,预防永远比补救更重要。建议每季度做一次法律风险排查,重点检查合同履约、劳动用工、知识产权等领域。毕竟在贷款这件事上,银行永远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提前做好风控才能确保融资通道畅通。